《张居正》读后感800字
2022-08-07180
《张居正》是熊召政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之上,作者又以飘逸的笔致,随处布置点染一些浪漫主义的情节与人物,总摄各卷的情调与韵味,使全书平添了一种苍凉悲壮的诗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张居正》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张居正》读后感800字1
掩卷时分,心竟不愿从书里出来。不知不觉读完《张居正》全卷,沉浸在作者的讲述中,为张居正的生前光耀而心生向往,也为其死后凄凉而心情沉重,也为繁华落幕而惆怅。
熊召政先生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讲述了张居正由次辅升至首辅,直到死去的人生经历,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虽是历史小说,但完全没有讲述历史的晦涩凝滞,文笔灵动,描写细腻。书中如此生动贴切又不失文采飞扬的句子比比皆是,引人入胜。
第一部:《木兰歌》
主要是讲次辅张居正和首辅高拱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围绕这个主线穿插交代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宫廷内外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隆庆皇帝驾崩,小皇帝继位,最终在内监总管冯保的帮助下,张居正赢得了这场角力的胜利,高拱离职还乡。
第二部:《水龙吟》
张居正登上首辅位置后,踌躇满志但陈年积弊却使得他施展不开手脚。国库空虚,只好用胡椒苏木折俸,此举引起京城官员极大的不满,高拱余党更是借题发挥,沸反盈天。张居正借助后宫和冯保的力量实行京察,整顿吏治,开启了万历新政的门扉。
第三部:《金缕曲》
张居正的每项改革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让他深切体会到改革之艰难,但这也让他冷峻严厉独断专行的作风有了用武之地,顶住各种压力,坚持改革,真正为人民干了几件大好事,最终赢得了民心,但却因为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失了官心。正当万历新政刚有点起色,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一番多情又闹得沸沸扬扬。
第四部:《火凤凰》
张居正夺情后,迫于舆论压力,还是回乡守孝两个月。回到首辅任上后,张居正的身体终于因为常年劳累一天天垮下去,最以五十八岁死于首府任上。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不念师恩旧情,裁撤张生前旧臣,逐冯保,对于张生前厉行措施一概停止,万历新政结束。
张居正作为首辅和帝师,他的所作所为虽也有过于独断之嫌,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需要的正是这种果敢和魄力。然而那些不为国家着想,只贪图个人享受的官员不懂,小皇帝也不懂。作为首辅,他的不留情面,冷面无私,最重要的是损害官员的利益都为他死后的凄凉埋下伏笔;作为帝师,他的严厉,他的进谏(即使是正确的),也直接导致万历对他的清查。
张居正荣登首辅之位后,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与高拱同治时,他是百般迁就容忍高拱,谨慎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像一个很随和很不争的人;然而,登上首辅位后,他一改这种作风,变得雷厉风行,果敢冷峻,甚至可以说是独断专行。起初我很疑惑这种转变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但看到后边,张居正每次改革都受到那么多的阻力,在对首辅面对的压力的辛劳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慢慢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居正草根出身,深知人民疾苦,在其位谋其政,有为民造福的决心和勇气,他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按照自己心目中构筑的国富民强前进。
《张居正》读后感800字2
《张居正》一书为我们讲述了明朝中兴之臣——张居正的一生:万历皇帝即位之初,利用李太后的信任,加上阉官冯保的支持,成功挤走了首辅高拱,自己成为了首辅,成为了真正的摄政王。当时国家财政总是入不敷出,连朝廷官员的工资也只好用胡椒苏木代替。然而,别具慧眼的张居正利用他的铁腕手段,彻底将延续了几十年的财政困难解决了。此后,张居正更是严惩贪官,使万历时期成为了明朝最富有的时期。但是,俗话说得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一生老成谋国的张居正死后却不得善终,万历皇帝一亲政,便听信小太监的话,将张居正的坟墓拆得七零八落,张氏一家也几近灭门。
张居正是一个不世出的良臣,可是,万历皇帝也是个不世出扶不起的阿斗。张居正从小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不仅教给了他帝王之术,还一直呕心沥血为国服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惧权贵,为百姓着想,若不是他,国库就不会如此富裕。可以说,是他拯救了朱明王朝于危难之际。然而,作为一个学生,也作为一个明朝皇帝的万历皇帝,他却忘恩记仇,明明自己不听张居正的教训,自己贪玩犯了错,却将错误引起的后果——差点失去帝位。归结到张居正身上,对张居正产生了仇恨之情。加上讨厌张居正多年的摄政。最终,张居正不得好死,完美的诠释了“生前显耀,死后悲凉”的道理。
我想,这就是作为臣子的悲伤吧。不管你多么厉害,不管你对国家的奉献是多么巨大,也不管你是什么,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把你从天堂打到十八层地狱。而作为一个开国皇帝的后代,万历皇帝不学无术,贪玩好色,却可以白白得到别人垂涎三尺的帝位,得到整个天下。“率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天之下,莫非王臣”就是悲剧的始终。
还有一个人物,和张居正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岳飞。当时,南宋新建之际,金朝的士兵已经气势汹汹地攻过来了,是岳飞带着自己的士兵赶来,凭着英勇杀敌退了敌军,就在马上要收复旧地的时候,又是宋高祖下诏要岳飞班师,最终,岳飞惨死。
这就是封建社会,一个充满血腥、不公平的社会。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封建社会时的中国(清朝)被别人欺负的原因!不过,令我欣慰的是,现在,全世界都采取了民主措施,坚持封建社会的法西斯也被彻底清除,我相信,我们这个世界会变的越来越美好!
《张居正》读后感800字3
近日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小说文笔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熊先生对明代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识的描述引用显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居正》共4本,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在春节期间是我难得的好读物。通读下来,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气象,大有一扫明朝颓废景象之势。在任期间,他大胆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并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冯保的支持下达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荆州埋葬父亲时,沿途官员的巴结奉承、随行队伍的气派,都大有盖过帝王之情形。至此,张居正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点。
繁华过后总是难免寂寞。张居正任首辅十年,所积累的权势和人脉看似深厚不可动摇,却没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随之而去。
当然,在熊先生的笔下,张居正还是作为正面出现的,对张居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查阅资料,读者可以发现张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决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败,正是这些失败导致了其身后的不幸:
1、张居正与小皇帝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对小皇帝的教育并没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刚刚亲政,就把火烧到了自己的师相身上,这是为什么?单单是因为张居正拒绝从国库拿银子补贴内廷?非也。或许是张居正的权势大得已经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当年高拱就是因为轻视小皇帝才被罢相,因此万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张居正教导的小孩子。事实上,有记载表明万历在少年时即显示出较高的天分。
2、张居正失去了广大官员和士林的支持。虽然推行改革势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张居正的问题决不仅仅在于此。根据《明史》记载,到了最后世人对张居正”日恶之”。从后来查抄张府看,张居正虽不算大贪,但也决非洁身自好,一个一向反对贪腐之人,竟背地里如此作为,难怪万历要动摇对老师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辅期间,其父亲在荆州收取了地方官员奉送的数千亩的良田,恐怕张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与冯保的联盟导致了内在的不稳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内外官员是不能结交的。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既使张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持,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
熊先生还提及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并引得万历的反感,进一步导致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我个人感觉这可能是文学上的春秋笔法,但不影响张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毕竟要打翻既有格局,总要各方博弈,并借助各方力量,直至达到最终的平衡为止。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类似张居正的改革者在中国的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些,只是世间已再无那个张居正了!
《张居正》读后感800字4
读完了《张居正》这部历史巨作,我深深为张居正的胆识和才气所折服,同时也为他悲剧的命运感到惋惜。
他在世时,万历新政的推行和实施,无疑缓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后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却令人发指。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张居正穷尽毕生心血,为的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天下人的宰辅。他大力进行改革,使衰败至极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风。他的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门阀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恨不得将他粉身碎骨,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说他“精于治国,却疏于防身”,他的幕僚金学曾却说他是不屑于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又怎么可能会不顾一切阻挠来改革呢?死后又怎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据说他死后,对他的清算除了对江陵张府挖地三尺,对张家老少无情灭绝之外,差一点就要掘坟碎棺,将他的遗骸拖出来喂狗。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皇帝竟会这样对待他的老师,对待这个国家的功臣,实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于君子,然而明朝最大的小人却是万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张居正,明朝早就会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正是因了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统治才会多延续几百年。张居正用他的铁腕手段维护了王朝的尊严,他在一天,这个王朝就必须按他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运转。这就是他的威严所在,不怒自威。
然而他的改革触犯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他的铁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胆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张居正父亲的死大作文章,说他匿丧不报的,说他贪恋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门生也不例外。
古时遇到父母去世,有为父母守灵三年的习俗。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张居正的无私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读书人对他的行为更是愤怒,然而皇帝袒护张居正的强硬态度暂时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这也极有可能是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一个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世上能够了解张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犹如那稀世的珍宝。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荣誉和尊严也一并被剥夺,甚至只要是与他有关的人都被牵连。他若是知道了定会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会力排众议进行改革。毕竟政治是张居正实现他毕生理想的舞台,也是他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贡献。
他的成功令万人瞩目,他的失败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华淘尽,满目荒凉,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伤。
《张居正》读后感800字5
利用每天零散的时间花费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这本书,第一次发现每天自己的空闲时间居然可以挤出来这么多,有时甚至一天可以是四五个小时可以来偷闲,可见有时候抱怨自己没时间做这做那真不是没时间而是不愿意去挤。
言归正传,看这本书是因为看了 明朝那些事 里边介绍张居正很少一部分,很好奇而找来看的。开始读张居正任首辅后实施各种改革措施时,真是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犹如在玩一个通关升级的游戏。当读到他生命垂危之时,真心是不忍心再往下看,尤其是后边皇帝独自理政之后的风云变幻内心是真不能接受,更不能畅快的去读。不停的纠结于一个改革有功之臣为何会有如此落差之大的境遇?政治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
通篇看下来,感悟到政治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是需要带着一颗仁爱,正义之心去钻营的。有时在想如果张居正在多活几年是不是中国会比西方更早的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可是从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来看张居正能打破那种程朱里边的教义支配?甚至能突破人性的狭隘、自大的枷锁?历史没有如果,更没有假设,总是残酷而又悲惨的。
看到评论里很多人说历来改革者没有好的结局,其实系数一下历史上的有名人物商鞅 王安石确实没有一个好的善终的。就其原因可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最能总结他们:精于治国,疏于防身。究其原因可能更多的是制度的专权吧,功高盖主,令专权者除了感受到改革的利益好处,更多的就是威胁了吧?还有就是利益获得者受到威胁,不去反扑,难道要坐以待毙被分割吗?如若改革成功,除了一个新的王朝确立,利益未得者推翻固有利益拥有者,还有一个就是出现一个英明有决断的封建领导者,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牌。
政治是黑暗复杂的,把人性所有的善与恶,好与坏都掺杂其中,分不出绝对的黑与白。所以政治里的好人不一定就是好人,坏人也不一定是坏人,然而社会的进步总是有这样的一个或者一批政治中的人在适当的时机勇于去改革去推进。
张居正,有瑕疵,有狭隘,甚至有时有些不合理,但是他给人民带来了福利,为社会推进起了一点作用,所以在经过历史车轮的不断行进中,仍被称为明朝第一首辅!
《张居正》读后感800字